购彩_购彩
购彩2023-01-31 16:05

两部门:7种情形不得报名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

国家新闻出版署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办法》和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施细则》的通知

国新出发〔2022〕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有关主管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

  现将《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办法》和《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新闻出版署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2年12月30日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要求,加强新闻采编队伍管理,规范新闻采编秩序,促进党和国家新闻事业发展,依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国家对职业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对新闻记者实行准入类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

  第三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面向已入职新闻单位的从业人员,考评其是否具备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本办法所称新闻单位,是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并列入新闻记者证核发范围的单位。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应当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并依法取得新闻记者证。

  第五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

  第六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考试组织工作应当接受监察机关、保密机关和社会监督。

  第二章 考试组织

  第七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考务工作委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

  各地考试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共同负责。具体职责分工,由各地协商确定。

  第八条 国家新闻出版署负责审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考试题目,研究并建立考试题库。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考试工作的组织实施,会同国家新闻出版署对考试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确定合格标准。

  第三章 考试报名

  第九条 报名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热爱新闻工作,恪守职业道德。

  第十条 报名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九条所列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三)在新闻单位编制内或者与新闻单位签有劳动合同,新闻单位为非法人编辑部的人员,须为新闻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在编人员或者与主管(主办)单位签有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已经参加考试的考试成绩无效:

  (一)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被开除公职的;

  (三)受党纪、政务处分期限未满的;

  (四)被列入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并在限业期限内的;

  (五)伪造学历、工作资历证明的;

  (六)因严重失信行为被国家有关单位确定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并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

  (七)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参加考试的人员,须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新闻单位审核同意,按照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考试管理机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完成报名,凭准考证、身份证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中央单位主管、主办新闻单位的人员参加考试,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第四章 考试内容

  第十三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命题范围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准。

  第十四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综合考核应试人员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应当具有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第五章 考试方式

  第十五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具体考试日期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工作计划确定。

  第十六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行纸笔考试或者电子化考试。

  第十七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评卷,统一确定合格分数线,考试成绩及合格分数线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

  第六章 考试违纪处理

  第十八条 应试人员在考试中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终身不得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

  应试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考试工作人员有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视其情节、后果给予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资格管理

  第二十条 国家新闻出版署建立新闻记者职业资格数据库和诚信档案,将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以及依据本办法第十八条作出相应处理人员的有关信息,录入新闻记者职业资格数据库和诚信档案,并为应试人员、新闻单位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提供线上查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由所在新闻单位按规定为其申领新闻记者证。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新闻记者依法实行执业准入管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核发新闻记者证。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或者持有有效新闻记者证的人员,视同通过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其他相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办法》和有关法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国家新闻出版署成立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负责拟定考试大纲、考试命题、考试阅卷、提出考试合格标准等工作。

  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成立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设在国家新闻出版署,负责考试大纲、考试试题审定和考试监督检查等,承担考试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设立《新闻基础知识》和《新闻采编实务》2个科目。

  2个科目考试在同一天上、下午分别进行,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第四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方法,应试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参加全部应试科目考试合格,方可取得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明。合格证明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制作发放。

  第五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考点原则上设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大中专院校、中考高考定点学校或者考试机构建设的专门场所,优先安排在人事考试标准化考场、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进行。

  第六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在当年度考试6个月前向社会公布,保证应试人员及时了解考试要求,进行充分的学习、备考。

  第七条 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坚持回避原则和考试与培训分开的原则。凡参与考试命审题、阅卷等工作的专家及工作人员,不得参加考试,也不得参与或者举办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培训;参与考试组织实施的单位和机构,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培训。

  应试人员参加培训坚持自愿原则。

  第八条 考试相关工作和试题试卷的秘密等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各级考试实施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

  第九条 参与考试组织实施的有关机构、专家及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有关法规规定,遵守考试工作纪律。

  第十条 本细则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细则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其他相关规定,凡与本细则不一致的,按照本细则执行。

购彩

俞岚:中国新闻网全媒体时代的奔跑影像******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中国互联网从发轫逐步走向勃兴的青春岁月。1995年,中国新闻社在香港上网,中新社的稿件从此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亚洲最早“触网”的中文媒体之一。1999年1月1日,中新社在北京正式开办中国新闻网,宣告向互联网传播挺进,迈出了融合发展的第一步。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中新网,已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2年9月23日,在中新社建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对中新社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新社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发展的潮头,中新网将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深入贯彻总书记的贺信精神,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拥抱媒体变革大势,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内容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着力打造全球互联网原创中文新闻资讯新高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树立中国形象贡献力量。

  加强“核心叙事”,阐释传播治国理政深邃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核心报道,是中新网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新网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探索创新“核心叙事”,积极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深邃思想和伟大实践。紧紧围绕大国大党领袖是当代中国最佳代言人的对外传播要义,透视中国巨变背后的理论逻辑,阐释总书记思想的世界意义,彰显中国实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对破解“世界之难”“时代之问”的重要价值,提升国际共鸣点、思想认同度和道义感召力。

  2022年,中新网策划推出重磅融媒体栏目“习言道”,运用图文、中英海报、音视频、融媒动画等丰富形式,聚焦总书记的金句妙语,阐释简言背后的深意。《习言道丨习近平为何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等产品,生动展示了大国大党领袖形象和治国理政哲学,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该栏目不仅进入中宣部“喜迎二十大”成就展,还入选了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新时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

视频:习言道|“人民”江山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强化使命担当,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爆炸式产出、裂变式传播,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多变,互联网成为宣传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主流媒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升网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新网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展示时代巨变,将传播主流价值、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为初心使命和职责定位。“两会知多少”等一批获得国家重量级奖项的作品,记录着中新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铿锵脚步。

  2015年以来,中新网连续承办“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相关项目的评选活动,并在2021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期间举办网上内容建设分论坛,践行构建完善网上精神家园的责任担当。中新网还充分发挥对外传播优势,注重以网搭台助力公共外交和文明互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等国际会议,积极推动中外民心相通。2021年,中新网获评中央网信办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突出贡献单位。

  坚持新闻立网,精耕内容建设,擦亮原创品牌

  做大做强新闻主业是网络新闻媒体职责使命所系,也是安身立命之本。20多年来,以“新闻”命名的中国新闻网始终尊重新闻规律,不断深化适配传播新趋势的内容供给侧改革,树立起快速、灵活、高质“梳理天下新闻”的原创品牌认知,成为全球互联网中文资讯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新闻产品覆盖面、传播内容转载率等指标均居于领先地位。

  中新网以数字技术赋能采编平台升级,形成“一次性采集,多形态生成”的集约高效型融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链条,理顺了涵盖文、图、视、创意产品、网络直播等多种形态的原创新闻供应体系。以媒介融合赋能新闻产能,中新网以原创见长的新媒体矩阵不仅成功在受众中树立了“小新”品牌形象,近年来还打造了“4句话100万+”等现象级传播产品。

  根据2020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中新网在最具社会吸引力十大网站中排名首位。

  厚植特色优势,创新聚合华媒和为侨服务形式

  广泛联系、积极服务、宣传报道“海外中国”群体是中新网的独特底蕴和优势。长期以来,中新网坚持为侨服务,始终将涉侨资讯作为新闻业务重点,同时“以侨为桥”,将广大海外侨胞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助力,放大海外中国声音,壮大国际舆论声势,提升网络国际传播实效。

  不断拓展以互联网为侨服务的形式。2014年,中新网旗下矩阵、全新版中国侨网上线。2016年,旨在向华侨华人提供多元服务和社交功能的“侨宝”客户端上线。目前,中国侨网已建成面向全球华侨华人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务网络信息平台。

  改革创新以互联网联系华媒的模式。中新网客户端重点打造海外华文媒体优质资讯的聚合呈现平台,已有近百家华媒站点入驻。同时,加强全球华媒联动,探索重大报道全球华文新媒体合作传播模式。这些探索实践丰富了新时代为侨服务形式,提高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讲中国故事的声量。

  秉持全球视野,创新网络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打破国际传播壁垒、消减文化折扣提供了现实可能与广阔空间。20多年来,中新网始终秉承全球视野,积极构建网络对外传播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开拓出海渠道、促进文明对话、开展舆论斗争等领域,积极探索在网上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搭建出海矩阵。2011年7月,中新网英文网以独立域名www.ecns.cn正式上线。这些年来,中新网在海外社交平台的账号矩阵不断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中新网还充分借助遍布世界的华媒网络,通过合作传播等方式,提高“借船出海”的工作实效。

  打造拳头产品。2021年10月,中新网精心策划推出“东西问·中外对话”栏目,对话外国政商学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许多传播产品在西方舆论场反响热烈。该栏目致力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理性对话平台与海外知华友华朋友圈的多元聚合平台。

  交流交锋并举。为应对国际传播新趋势,中新网近年来先后成立了20多个创意传播工作室以及名记者工作室,通过漫画、海报、视频、双语脱口秀等形式在境内外社交平台立体发声,既注重润物无声的文明交流,又直面亮剑交锋的舆论斗争。

  布局海外人脉。创新网络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开拓培育以政商人士、知名学者为主体的国际意见领袖朋友圈,以华侨华人华媒为主体的“海外中国”朋友圈,以海外大V、青年精英为主体的特色网红朋友圈,积极探索以网为媒、以人为桥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加快融合发展,立体布局多元媒介生态

  1999年,中新网首次采用24小时图文滚动直播形式报道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2007年,中新视频上线,中新网启动视频新闻采编业务。2013年,中新网成立新媒体事业部,“两微两端”上线,并开始布局海外社交传播矩阵。20多年来,中新网始终积极拥抱互联网激荡变革大潮,以融合激发传播动能,以融合拓宽发展空间。

  按照“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战略,中新网现已构建起以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账号等为主体的新媒体传播矩阵,用户总量逾4亿,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新网官方微博总粉丝数超过7600万,在用户活跃度、内容阅读量、网友互动数据上,都居同类网站前列。

  近年来,中新网积极探索“新闻+”模式,全面布局、深耕垂直,打造出中新财经、中新文娱、中新体育、中新法治、中新健康、中新电竞等专域品牌,并推出中新财经年会等行业品牌,立体纵深、多域多维的中新网全媒体传播矩阵不断壮大。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一部中新网的“奔跑”史,可映照出“新”字引领的中国互联网新闻史。20多年来,中新网以新闻立网,靠创新兴业,在坚守与革新中见证网络强国的时代坐标,记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

  展望未来,中新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以及有关国际传播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加强深化媒体融合,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秉承“新”的基因特质,以新理念产出优质内容,以新思维弘扬主流价值,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以新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为我国网络国际传播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来源:《传媒》杂志官方微信 作者俞岚 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

  原标题:《奋楫时代变革潮头 致力国际传播创新——中国新闻网全媒体时代的奔跑影像》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购彩地图